每年的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症日,很多人以为自己是不需要补钙的,只有等到年老的时候才需要补钙,殊不知,如今的骨质疏松现象越来越年轻化,并不是只有年轻人才需要补钙,小编接下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钙和骨质疏松的那些关系事儿。 骨质疏松症的三大类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有很多,根据诱发因素,主要分为三大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尤其高发于女性绝经后、男性50岁后,常分为两类。 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 女性绝经后,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是男性的4倍。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会使骨吸收远快于骨形成,骨量不断丢失,易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老年退化性骨质疏松 有数据统计:35岁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就从1%上升到11%,与骨量流失息息相关。人体在30岁左右骨量达到高峰,此后以每年0.8%的速度丢失。 且随着年纪的增长,机体生理功能退化,代谢变慢,人体自身的骨形成量会降低。而性激素减少、肾功能生理性减退,骨皮质和骨松质均受影响,进而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2、继发性骨质疏松 继发性骨质疏松主要与某些疾病和药物有关。如甲亢、糖尿病、垂体病变等内分泌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肿瘤病变等。而长期服用一些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可能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3、特发性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可发生于年轻人,包括青少年、成人骨质疏松,女性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等。 三大常见“补钙误区” 首先得明确,钙与骨骼健康息息相关。但不少人每天吃钙片也不见病情好转,甚至还有些人自觉补充钙片,也发生了骨质疏松。原因何在?可能与以下误区有关。 误区一:老年人才需要补钙? 骨质疏松虽有年轻化趋势,但中老年人更为高发,导致有部分人误以为只有年纪大了才需要补钙。其实不然。 首先,每个人的成长发育,包括孕期胎儿都离不开钙质。一般而言,青少年的钙摄入量不低于1000mg/天,但其钙吸收能力较好,建议多从膳食中获取,若是影响发育了,可用钙剂补充。如卡尔奇维D2磷葡钙片 其次,人的骨量就像存养老金,是为未来蓄积潜力。到了30岁左右,人体的骨量会到达峰值,之后只减不增。当峰值骨量存的越多,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就相对更迟,程度也越轻。 更何况,当你年老时发生了骨质疏松再补钙,机体的吸收能力也大不如前,效果就非常有限。因此,补钙,没有年龄界限,但要趁早,从年轻时开始储存骨本。 误区二:吃钙片就能防骨质疏松?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份,但骨质疏松并不是因为单纯的缺钙,多是由于钙调节机制失衡所致。因此只补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促进骨生成,预防骨流失。 胶原蛋白——防流失 骨骼中有机物的80%是胶原蛋白。其是组成骨骼的框架,预防骨质疏松的必需元素。胶原蛋白不仅能提高骨骼韧性,还能将钙质、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牢牢固定在骨骼腔内,提高吸收利用率,从而增进骨骼的生长与再生能力,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平时可适当吃些鱼皮、猪皮、鸡爪等含有胶原蛋白的食物,但这类食物的脂肪含量也较高,不宜多吃。此外,优质睡眠也能辅助促进人体胶原蛋白的增生。 维生素D——促吸收 维生素D能锁住骨骼中的钙,防止钙质流失,促进机体将源源不断的钙吸收到骨骼中。 平时可适当多吃些香菇、酵母等植物性食物以及深海鱼类;另外晒太阳也是补充维生素D的一种方法,建议每周晒2次太阳,每次20分钟左右。 镁——助运转 镁,也是构成人体骨骼的重要成分,影响着骨基质和骨矿物质的代谢,以及钙离子细胞内外移动的“通道”,能强化骨骼留存更多的钙。日常可适当多食用菠菜、芥菜、糙米、小麦、香蕉等补充镁元素。 误区三:钙片吃得多,钙就补得多? 即便都是“钙片”,也是有差别的,不能以简单的“服用量”来衡量。 无机钙:主要包括碳酸钙、氯化钙等,一般是固态钙。它们的特点是钙含量相对较高,吸收率较好,价格便宜。 有机钙:如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一般是液态钙。特点是溶解性和口感较好,但含钙量相对较低。 而且补充钙剂还得考虑人体自身的吸收量,并不是说吃进去多少就能补充多少。所以在补充钙剂的同时,可以讲究营养素之间的搭配,促进钙质更好的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