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砷色变,没有必要
一些科学研究数据曾给人们带来恐慌。
2011年,一位流行病学家对长期食用大米的新罕布什尔地区的孕妇做尿液检测,发现其砷浓度为4微克/升,是未食用大米的孕妇尿砷含量的两倍。
同年,一则关于某国际知名品牌的幼儿米粉中检测出砷的新闻,引起了国内媒体对中国食品污染物限定标准低于国际标准的猜想。吴永宁告诉中青报记者,这完全是误读。
“拿幼儿米粉中的砷含量与母乳中的砷作比较,并指出米粉中的砷比母乳中的含量高达200倍之多。倘若是奶粉和母乳比较也就罢了,一个是大米制品,一个是母乳,这两种东西放在一块儿比较完全是‘关公战秦琼’。”
他表示,制定国际标准对于降低整体的砷污染水平有指导意义。毕竟,土壤和水质都会影响到稻米的砷含量。“0.2毫克/千克就像一道法律红线,超过这个标准的稻米要被销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倒逼环境改善的作用。”
“未来我们还将对大米中砷含量的高低进行跟踪监测,但想要了解砷含量的变化趋势至少还需10年。”他说,“但在当下,实在没必要谈砷色变。”